内容页搜索

一、圩堤修筑

民国年间,碰到洪灾和圩堤坍塌,由圩甲、车户(车场头)发起召集,按土地面积分摊出工修筑。

龙泾村主要田圩有:瑞字圩、东畔圩、西畔圩、北畔圩、本字圩、南仁圩、东淹圩、西辇圩、抗字圩、玘字圩、七字圩、牛字圩、分南圩、分北圩、珍字圩、南仁圩、张字圩、麻仁圩、室字圩等。由于多数圩堤较低,历史上频遭洪涝灾害,有十年九涝之说。19497月,龙泾地域遭遇大洪水,31只圩受灾,21611亩粮田被淹。收成在两成以下的有6064亩,两成至五成的2574亩。1950年冬,龙泾乡开展以修复圩堤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。乡成立民工中队、村成立民工小队,对遭到洪水冲的圩堤加筑修复,完成土方10640立方米。1951年,利用冬闲季节,加高加宽堤顶,以防洪排涝为主,完成土方15500立方米。1952年、完成土方19190立方米。1953年、完成土方24760立方米。1954年遭特大水灾,圩堤圩岸再遭大水损毁。当年冬季,龙泾乡发动群众组织劳动力,集中修复被大水毁坏的圩堤,并加高加固圩堤。19541955年,完成土方54522立方米。1958年,成立人民公社后,农村开展土地平整,修筑沟渠埧,挑平坟墓,搞好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。是年,龙泾大队掀起大搞小型水利工程运动,结合整田组成各种水利专业队、青年突击队,吃住在一起,实行劳动、生活军事化。当年完成土方70500立方米。19683月,火箭大队与邻近的东方红大队、卫星大队(现2个大队属三好村)一起,结合消灭钉螺,围垦小白蚬湖,围垦总面积800亩,其中属火箭大队250亩,种植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,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,也使沿荡四周的圩块成为联圩状态,在抗洪排涝中发挥极好的作用。19712月,龙泾、火箭2个大队与邻近的新丰大队一起,围垦任字潭荡,围垦总面积400亩,其中属龙泾大队220亩,火箭大队80亩,种植水稻和蔬菜瓜果。19763月,龙泾大队在北塔荡围垦种田、种桑,使围垦湖荡四周圩块围联成一体,既保护圩堤粮田,又增加种植面积。1976年,莘塔公社西北联圩建成。龙泾大队17个生产队,2885亩耕地,火箭大队11个生产队,1586亩耕地全部在联圩内,使洪涝(旱)灾害威胁大为减轻。

二、农田排灌

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,农田灌溉、排涝全部依赖人力水车、牛力水车、风水风车,19594月,龙泾大队有风力水车44部,牛力水车43部,人力水车28部。据19681月统计,龙泾大队有风力水车38部,牛力水车19部,人力水车5部。火箭大队有风力水车25部,牛力水车11部。70年代起,农业排灌机械逐渐替代“三车”,1981年,龙泾、火箭2个大队已无农用“三车”。

1964年,吴江县在龙泾大队瑞字圩投资建造电力泵站1座、架设1万伏高压线2.5公里,建造机房1座、进排涵洞4个,安装20.25千瓦电动机2台,75千伏安变压器1台,总投资35600元,受益面积3160亩。1983年,龙泾大队有排灌动力机械44台、125千瓦,其中柴油机4台、35千瓦,电动机40台、90千瓦。1983年,吴湾村有排灌动力机械26台、120.2千瓦,其中柴油机7台、61千瓦,电动机19台、59.2千瓦。

三、田间沟渠

50年代初,农田沟渠分布杂乱、零散,农户各取所需,不成系统,灌溉与排水之间矛盾十分突出。1958年前后,农田基本建设是针对较大面积圩田进行疏浚和开挖溇渠,解决农田灌水困难的矛盾。60年代中期,龙泾、吴湾2个大队结合土地平整,修筑较长的排水渠道。后随着抽水机船的增多,陆续修筑部分进水渠道。70年代,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,田间沟渠讲究配套,灌排要分开,并在大一点圩区建一条总排灌渠,便于灌排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龙泾、吴湾村经济合作社,每年都要组织劳力对原有沟系进行清理和疏通。1998年,农村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后,土地实行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,大部分种植经济作物和开挖魚池,2000年后,民营企业增多,部分农田被建成工业小区,连片种植水稻面积不多。原有水稻田的灌溉排水沟渠废弃或无法使用,至2015年,原有沟系渠道大多已不复存在。